做股票之所以好玩,因為交易者總是活在懸念中。

 

股市大贏家Ⅱ:贏在修正不在預測  

 

贏家與輸家的差別

@ 輸家很難從錯失勝利的打擊中恢復;贏家從錯失勝利的打擊中脫胎換骨。(P.28)

@ 輸家檢討別人,尋找藉口;贏家檢討自己,尋找出口。(P.40)

@ 輸家用基本面保護技術面,卻總在股價大跌後才知道基本面已經變壞;贏家從股價走勢所透露的訊息中,尋找股價大跌前的警訊。(P.123)

@ 輸家為了符合自己的感受,有時以基本分析為主,有時以技術分析為主;贏家在技術分析和基本分析之間選一個為主,並全程堅持以這一個為主。(P.149)

@ 輸家以為用愈多條均線,愈有保障;贏家知道只用三、四條均線,才是直截了當。(P.183)

@ 輸家掛念已經過去的,期盼還沒發生的;贏家順應每一個過程,把握當下做修正。(P.199)

@ 一般人做股票時經常顯得猶豫的一個原因是,讓招式和招式之間互相牽制。例如,想要兼顧基本面和技術面,但兩者卻互相牴觸;或是想要兼顧短中線和長線,但兩者卻經常分歧。(P.231)

@ 輸家錯失最佳機會後,無心去抓次佳機會;贏家認為大致的正確好過追求不到的完美。(P.252)

@ 輸家在行情翻空時總有各式各樣不賣股票的理由,所以長期住套房;贏家做股票像住旅店,該退房時不留戀。(P.330)

 

認知股市的無常

@ 做股票之所以好玩,因為交易者總是活在懸念中。(P.22)

@ 我們在生活中碰到的事即使會改變,也常是漸進式的改變,就像季節的變化總是循序漸進,因此,只要觀察一陣子或是聽別人經驗傳承,我們就足以應付。但股市的變化有時是跳躍式的,而且只占少部分時間的大起大落,卻決定了我們的成敗,所以我們需要花很長的時間,透過大量的實戰經驗來做歸納,還要對歸納出來的結果出現意外的可能性,抱持高度的警覺;也就是說,參考經驗,卻不過度信任經驗。這樣即使不能每次都穩操勝券,也有一定的穩定性。(P.35)

@ 我發現不但賠錢的事要慢慢適應,連賺錢的事也要慢慢適應。根據我的觀察,賺錢時愈亢奮的人,賠錢時愈沮喪,這些情緒容易在兩個極端之間擺盪的人,常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盡,風險承受能力差,通常功力平平;而高手一定都是從容的,愈是高手,愈不容易在剛收盤後從他講話的聲調中聽出,他剛才是大賺還是大賠?

在股市,我們愈想賺錢,很有可能股票一有利潤就把它賣掉,反而賺不到大錢;愈怕賠錢,很可能股票一虧損就不賣,反而賠了大錢。愈不在乎輸贏的人,愈不會讓恐懼和希望等情緒主導進出,而是由自己對後市的看法來決定買賣,愈能賺錢。(P.37)

@ 事事會過去,而「賠錢」也是一種淬鍊。(P.39)

@ 我們的「知道」是事後才知道,不是事前就知道。我們在事後都準確的知道某支股票應該如何地買低賣高或一路長抱,會很正常的反問自己當時為什麼不堅決地這麼做。「後見之明」最大的問題是讓我們高估了自己的預測能力。(P.46)

@ 投資人尤其要經過大場面的洗禮,穩定性才會增加。當我們使出渾身解數和一次大波動行情周旋,即使覺得力不從心,從中得到的成長,比從一百次小波動中得到的還多很多。見慣了大場面,對市場上發生的一切都不會感覺太吃驚,比較能適應股價一下子跳到極端。(P.63)

 

見招拆招、不死等解套、汰弱留強

@ 我們把命運交給別人、市場、公司派和政府,讓小危機坐大成大危機,常常還沒等到股價出現像樣的反彈,就面臨融資追繳。如果我們被套住後,只會等著解套,最大的問題不是不見得能等到解套,而是就算等到了,也虛度了很多光陰,浪費了很多機會成本。(P.55)
@ 做股票要成功,不見得要預測得很準,而是要修正得很即時;如果我們善於做修正,在做預測時會更有恃無恐,而比較敢出手。(P.72)

@ 不同的個股一經比較就有優劣,有了優劣,我就知道如何取捨。懂得放手讓我得到更多,我用比較的觀點,豁然開朗地看到了一片新天地。(P.108)

@ 不要說當年,即使在今天,我也抓不準某檔股票在未來一個月內的相對高價,我擅長的是在漲勢或盤整中,對自己的持股不停地汰弱換強。我也體會到股價的莫測高深,只有在頭部或底部出現一段時間後,我才有後見之明。不過,這已足夠讓我在市場上賺錢。我的優勢在於我可以廣泛地比較每一支股票的消長,用一套慣用的訊號來招呼自己進出場,而不是買來買去就那幾支老面孔,正如李佛摩所說:「我操作一種系統,而不是操作一支喜愛的股票。」(P.115)

@ 時間就是風險,也是成本,我覺得做股票時,抓住漲勢確立的訊號,比抓住底部更容易也更有意義。買進股票的時機比價位更重要,往往付出的成本要更高,才更確立股價要漲了,我要賺的是股價最會漲的那一段,而不是看股價便宜就買起來等。(P.119)

@ 我們買股票就是要賣,但「有賺錢」不該是賣股票的理由。我賣在個股漲不上去或要下跌了,或資金有更好的用途時;我重視賺錢的效率,奉行「漲久不如漲快」。在多頭市場,我重視的不是某支股票「總共讓我賺多少錢」,而是「在多久的持股期間內,帶給我多少的報酬率」。如果我能持續抓到會漲得更快的股票,雖然我只賺到過手的股票中漲幅的一段,但把每一段利潤加起來,相當於我持有的股票漲得快又漲得久。(P.120)

@ 大盤剛反彈時的強勢股往往不是趨勢翻多後的主流股。(P.290)

 

技術分析建立在人性

@ 技術分析用來抓市場心理,它可以用來預測股價的基礎,是假設歷史會重演,這是因為即使市場上已經換了另一批人在玩,但人性始終不變。例如,指數在大漲過後跌破60日線,代表這60個交易日來買進的人從賺錢到賠錢,投資人開始不安,這是多頭行情反轉的警訊,這時就該減碼。(P.101)

@ 由於預期心理,股票有別於一般消費品「價格上漲會抑制買氣」的特性,經常愈能漲的股票,只因為投資人預期還會漲更高,愈有人追捧,價格可能只因為價格已上漲而上漲,和總體經濟或上市公司的營運無關;同樣地,價格可能只因為價格已下跌而下跌。(P.131)

 

技術分析的應用與優勢

@ 我們分不清楚自己要做短中線投機,還是要長線投資。通常,投資的週期比投機長,但一般投資人在操作時毫無策略可言,有賺就做短線,被套就做長線。(P.43)

@ 我認為長線要特別重視基本面,做短線要特別重視技術面。(P.43)

@ 例如,我們可以鎖定在低檔接連拉出兩支漲停的股票,在這種脫軌的行為背後,常常是由於有人知道一些內線消息,所以買盤才會顯得特別急切。(P.104)

@ 當大盤或個股沒傳出重大消息,而技術線行面臨攤牌時,時間不容許我對消息面追根究柢,我先做決策再說。(P.137)

@ 基本面的事比較零碎,技術面的事比較純粹,純粹才有力量。(P.152)

@ 股票的價值難定,而且基本面可能有我們不知道的重大變化,所以我們很難界定股價是否漲過頭或跌過頭;何況,超漲或超跌原本就是市場的常態,如果太重視基本面,就不能隨著市場的進展來應變。(P.153)

@ 愈是在關鍵時刻,過去所發生過的線形,重複發生的機率更是高得驚人。(P.219)

@ 強勢股包括當天盤勢中的強勢股和線形上的強勢股,我認為線形上的強勢股更重要。線形上的強勢股包括:漲幅較大的股票、領先向上突破同期高點或同期反壓(如六十日線)的股票,或大盤拉回時跌幅較小,甚至逆勢上漲的股票。(P.291)

@ 在看多加碼的過程中,如果我們的持股在之前的空頭市場幾乎未隨著大盤下跌或跌幅相對有限,我們常認為「抗跌就能抗漲」,因而不敢買進。但事實上這些抗跌的股票必有過人之處,一旦大盤轉強,它們很容易率先穿頭,引來追漲買盤。(P.297)

@ 直到學了技術分析,我才相信,除了極為罕見的突發大利空外,沒有「大跌前會不會有跡象」的問題,只有「在跡象出現時,你看不看得出來」的問題。(P.302)

@ 線形上的弱勢股包括:跌幅較大的股票、下降趨勢線的角度較陡的股票、率先跌破同期低點或同期支撐(如60日線)的股票,或大盤反彈時漲幅較小,甚至逆勢下跌的股票。(P.317)

@ 一旦某支個股的線形翻空,如果我們還執著於該股的本益比已經跌到十倍以下,或遷就於大家都已經知道的其他基本面的優異數據,雖然我們不賣,但因為空頭市場的接手很弱,只要有人殺出,股價照樣大跌。(P.317)

@ 當行情突然重挫,很多人不敢置信,紛紛問別人,「有什麼消息?」但有時候,突發的大跌是沒有理由的,何況,跌都跌了,要如何應對才重要。(P.329)

 

股票箱

@ 股票的走勢並非毫無章法,而是亂中有序,在運行過程中,形成了一定的價格區域-股票箱,股票箱的頂部是重要的壓力,股票箱的底部是重要的支撐,股價走勢是由一個一個的股票箱連結而形成的。(P.166)

@ 通常整理期間拉得太長,套牢籌碼愈積愈多,上檔反壓愈大,反轉的嫌疑就變大。(P.171)

@ 股價走勢的高點或低點之所以會形成壓力/支撐,因為這是交易群眾曾經失之交臂或食髓知味的價位,這些價位是市場參與者情緒的烙印,當市場再次給他們機會時,大多數人自然不會放過。因此,漲勢經常在近似的價位折返,跌勢經常在近似的價位反彈。(P.172)

@ 壓力和支撐的強度取決於下列因素。一、支撐區與壓力區的成交量愈大,支撐或壓力的強度愈強;二、交易區間的價格波動愈寬,所構築的壓力或支撐愈大;三、交易區間涵蓋的期間愈長或折返的次數愈多,理論上支撐區和套牢區的成交量愈大,支撐和壓力也愈強。(P.172)

@ 原來的壓力愈大,一經突破,所形成的支撐愈強。突破後經過的時間太久,隨著當時參與者陸續出場或記憶的遺忘,支撐或壓力的強度將愈來愈弱。(P.174)

@ 判斷真突破的原則-

一、任何型態的向上突破,通常要得到大成交量的確認,但向下突破時則不需要。

二、有效的突破,不管向上或向下,其技術指標會顯示相同方向的新高或是新低,如果價格和技術指標之間出現背離,則往往是假突破。

三、個股中線漲勢剛形成時的創新高,追高相對安全。

四、大盤中線趨勢往上時,個股向上有效突破的機會較大。

五、愈早領先大盤向上突破同期反壓的個股,有效突破的機會較大。

六、個股突破反壓的氣勢愈強勁,向上有效突破的機會愈大。例如,一開盤就跳空突破反壓,或突破反壓時上升角度變陡或指標剛轉強。 (P.174)

@ 向上突破後漲升空間不大的個股形同假突破。 (P.175)

@ 同樣是剛向上突破交易區間的個股,目前價位距重量級反壓愈遠、距反壓之間的累計套牢量愈小的個股,漲升空間較大,漲速也可能較快。線形上主要反壓包括前波高點(或低點)、中期或長期下降趨勢線、120日或240日均線等。(P.176)

 

最重要的均線-60日均線

@ 在指數下跌超過兩成並跌破六十日線後,反彈時通常漲到六十日線就會先壓回。...(略)...但如果拉回不深,就有可能是空頭力竭的徵兆。(P.17)

@ 在指數下跌超過兩成並跌破六十日線後,反彈時往往不會一次就站穩六十日線。 (P.18)

@ 技術分析主要是用來衡量短中期的市場心理,很難預測長期,因為誰能在今天就預見市場上好久以後的期待和恐懼,所以,代表大盤或個股中線趨勢的60日線就遠比代表長線趨勢的240日線重要。 (P.185)

@ 當股價在大漲後拉回而向下跌破60日均線,市場心理就從普遍獲利的慣性變成虧損,投資人開始不安,如果股價不能迅速站回60日均線,一旦該均線的角度轉而呈現下彎的趨勢,中線空頭走勢更加確認。同樣的,當股價在大跌後反彈而向上突破60日均線,市場心理從普遍虧損的慣性變成獲利,投資人持股意願增強,一旦60日均線的角度轉而上揚,宣告中線多頭走勢來臨。(P.186)

@ 60日均線的罩門-

*僅適用於趨勢明確的行情:配合60日線和股票箱來操作。當價格向上突破60日線,也向上突破交易區間時,更能確定漲勢形成。

*買賣訊號落後實際的反轉:配合K線的型態和其他原則來做進出。 (P.188)

@ 漲勢延續得愈久,一旦指數真正跌破60日線,代表近期內套在高檔的籌碼更多了,大跌的機率更高。同理,通常指數在大跌後反彈,並不會直接上攻,而是至少再殺一波,把投資人磨得受不了,以為股市沒希望了,然後才會大漲。 (P.228)

 

如何參考大盤

@ 當大盤跌深剛反彈時,同樣是即將漲停的股票,我傾向買之前跌最深而剛反彈的,而不是已有一段反彈幅度的;當大盤趨勢剛翻多時,我傾向買領先大盤翻多或領先大盤創波段新高的個股,而不是買趨勢落後的個股。當大盤逼近長期下降趨勢線,我不再積極換股,而是等著逐一賣掉手上露出頹勢的股票。(P.113)

@ 之前指數的漲幅愈大、套牢的籌碼愈多,下檔的跌幅可能愈深。順便一提的是,指數盤頭的時間愈久,通常表示套牢的籌碼愈多。(P.220)

@ 在指數大漲後,操作難度升高的背後,經常意味著大盤漲勢已經到了尾聲。(P.314)

@ 大盤處於相對高檔且為跌勢時,要超級保守;大盤處於相對低檔且為漲勢時,要超級樂觀。(P.346)

 

如何解析籌碼

@ MV=PQ- 我把其中的變數修正為,M代表流入個股的資金,V代表個股周轉率,P代表股價,Q代表該股流通籌碼的數量。方程式的左端代表需求,右邊代表供給。股價最易漲的情況是M和V增加,而Q下降。科斯托蘭尼的座右銘「股市的漲跌都取決於市場的傻瓜比股票多,還是股票比傻瓜多」,就點出同時影響股價的M和Q這兩項因素。(P.123)

@ 個股周轉率就是在單位時間內股票換手的次數。在某種程度上,股票周轉率升高,形同流入資金增加,有利於股票的上漲。(P.124)

@ 愈多人進場買股票,股票愈可能上漲,但如果有人源源不絕供應籌碼,等到每個潛在買盤都買了,股價就要反轉。(P.125)

@ 經過自己在市場上的驗證,我愈來愈認同廖老師「量大做頭,量小打底」的觀點,但是,要把成交量和股價擺在一起討論,成交量本身不能作為技術性的指標。原則上,我不怕量能急速萎縮,尤其在股價大跌後,我怕的是量能擴增太快,尤其在股價大漲後。多頭行情時,大量之後還有更大量,量價一波比一波高,然而總會出現一次大量之後不再有更大量,如果我們太迷信「量大非頭」,很可能在量能無法進一步推升股價時被套牢,尤其當出現近期最大量而股價收長黑時。(P.128)

@ 以前收盤後,一看到外資今天大賣超,我總是坐立不安,後來才知道,就算外資今天大賣超,明天股價也未必走跌。因為外資的買賣超雖然會影響市場心理,而造成價格波動,但還有其他很多事情也同時會影響到市場心理,然後才影響股價。這些影響因子都逐一加總,反映在代表市場心理的技術線形中,所以我只要從技術線形中判斷市場是偏多還是偏空,還比較直接。(P.134)

@ 股價取決於供需關係,但決定股價的供需兩股力量不是獨立的,而是會互相影響,像買方搶購會造成賣方惜售,賣方拋售會引起買盤縮手,投資人在做買或賣的決策時,易受到主力、大戶的操縱。為了不會任意受到預期心理或參考點的牽引,我們要透過技術分析來衡量供需的相對力量,推敲股價將往何處去。(P.135)

@ 我喜歡買進董監持股比率較高而且董監持股比率突然增加的公司,也會買進董監持股比率低但有經營權爭奪題材的公司。(P.139)

@ 如果這些做頭的股票在前一波的漲勢中相當風光,我們也必須盡快忘掉,因為曾大漲過的股票通常籌碼已亂,多頭若硬要再度拉抬,需要花上好幾倍的力氣,不如等行情落底後,另尋久被遺忘、籌碼穩定而且題材應景的標的。因此,經過重大轉折後,主流股經常重新洗牌,每一波行情都有新的主角。而且,因為等下一波反彈或回升時,我們才知道誰是強勢股,所以在跌勢中,不如先抽回現金,到時候再伺機轉進強勢股。(P.319)

 

如何看待基本面與消息面

@ 我大致上相信純粹技術分析學派「技術面已經涵蓋了基本面」的觀點,但我還是會涉獵市場消息,主要的理由是,基本面的消息是我進出股票的指引之一。我尋找即時、可靠又有用的資訊,跟進可能同樣會吸引到別人的題材股,而在題材股已大致反映、無法落實或已經失寵時出場。此外,由於漲(跌)停板限制,消息有時不能一下子完全反映在股價上,使得消息面還有剩餘價值。(P.136)

@ 篩選基本面的資訊時,並非每一層面的訊息都要照單全收,而要直接切入強烈影響股票漲跌的因素,然後視不同的產業和市場當時的喜好來做調整。關鍵因素當然是盈餘,而且永遠都是。盈餘的領先指標除了營收外,某些產業產能或庫存的消長,經常扮演了關鍵角色。(P.138)

@ 只有在市場氣氛極度樂觀下的利空或極度悲觀下的利多,利空和利多才比較可能顯得原汁原味。市場氣氛極度樂觀時,當重大利空題材股在多頭氣氛掩護下,跟著雞犬升天,正是放空的良機;市場氣氛極度悲觀時,當重大利多題材股和別的股票,就像被秋風掃過的落葉,同樣零零落落時,正是撿便宜的好時機。(P.146)

@ 關鍵不在於消息有多好或有多壞,而在於當時的價位,所謂「好消息,好價格;壞消息,壞價格」。(P.147)

@ 市場消息即使是正確的,也很容易誤導我們。這是因為投資人所能接觸到的基本面或消息面的資訊,只占影響股價龐大因素中的一小部分,何況投資人接觸到的只是片片段段的、檯面上的資訊,僅根據這些資料,不但無法對後市做整體的評估,還會羈絆住自己的想法。比如說,一則「某家公司接到大訂單」的報導,可能已提前反映在股價上或在曝光後同步反映在股價上了,卻會在大盤正要翻空時,讓我們失去戒心。(P.151)
 

-----

 

[心得]

本書為作者的第二本書,和第一集一樣有相當多關於心理面的描寫,但相對第一集本書多了很多作者實戰的經驗,在買點、加碼點、賣點、減碼點都有不少的著墨。這是本部落格分享的第一本技術面的書,且原本我對於技術面也甚少涉獵,這主要是因為我認為之前還不到學習技術面的時機。怎麼說呢?因為之前都在灌水泥和架鋼筋。

 

個人認為建立投資系統順序就跟蓋房子一樣,蓋房子的順序是先打地基,然後再架鋼筋結構,最後才是調整細節的內外裝修。而投資的地基對我來說就是基本面的商業理論和財報會計,結構就是總體經濟和金融貨幣,裝修就像技術和心理面(洞悉市場群眾心理)。如果一個房子在地基還不穩固的情況下就開始裝修,建造出來的房子可能變成四不像,遇到地震垮掉的機率很大;而投資架構也一樣,在基礎還不穩固的情況下就對細節吹毛求疵,很容易顧此失彼,造成整體架構的崩盤。

 

回顧本落格一路分享的投資財經書籍,內容包括了財報、商業、貨幣、總經、心理、籌碼等等,現在再加上技術面,差不多已經把投資相關學問都納入了,接下來就看個人怎麼融會貫通,進而化繁為簡。

 

 

(以上分析純屬個人心得,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也不保證資料完全正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uoda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