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次做這系列"系統性風險檢測"是2013年8月,距離現在已經約一年半了。會隔這麼久的原因,除了這期間大部分經濟指標並沒有決定性的危機訊號,另外就是比起個股,我個人對於總經是相對弱勢,很怕別人把我的觀點當作絕對而鑄成大錯。不過近期有幾位網友都問到總經相關問題,加上我自己也想整理一下思緒,就收集了一些資料來檢視。所以與其說這篇是專業的總經分析,不如說這是我個人不專業的片面見解。

「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頓

 

但說是個人的片面見解也不對,因為大部份觀點也是從別人那邊"偷"過來的,其實原本只要觀賞源頭的資訊就可以了,不用我另起爐灶,但我想以我的方式排列組合一下,讓思考藉此沉澱、整合。以下的觀點大部分來自總幹事黃國華,而圖表大部分來自Stock-AI網站,在此先感謝這兩位投資上的善知識,有他們不令分享當大家的肩膀,我們才能眺望更遼闊的格局。

 

-----

 

追蹤經濟指標的目的

一般來講,我會把盤勢分為盤整、多頭、崩盤和中期回檔,而經濟指標對我來說主要是拿來避開崩盤,中期回檔個人是可避可不避。避開崩盤必須不過晚也不過早,不過晚大家應該能理解,但為什麼說要不過早呢?是這樣的,我一直認為避開崩盤並不困難,而是避開崩盤之外,避開的時間點還必須拿捏得好。

 

舉例來說,我現在把手上股票全部出清,那就是避開崩盤了,一點都不難,但有可能3年後才發生崩盤,使我中間少賺了整整3年,說不定比我承受崩盤造成的虧損還多,那這樣的避開有什麼意義呢?所以避開崩盤時機點的重要性,不下於避開整段崩盤的動作。而最好的時間點我期望掌握在崩盤前的半年至一年,或者是在崩盤發生的初始階段馬上撤出也可以。另外遇到崩盤或中期回檔除了避開它,我對系統性風險應對還有另一個思維,那就是平常能賺的時候盡量賺,崩盤或中期回檔發生來不及逃跑的時候,這些獲利就是抵擋衝擊的盾牌,這就是為何我通常都是滿手的原因。

過去中期回檔我不太去設法避開,不過我覺得未來可能會有一個例外,那就是大盤處於高檔且回檔訊號明顯的時候。至於這個回檔訊號要用什麼來判斷,這個我還在琢磨,也許會參考季線來判斷。

 

-----

 

台灣加權股價指數

大盤指數_150302

(圖表來源:Stock-AI網)

 

圖表中標上了近期兩次崩盤的時間點,第一次在2007/11的時候開始,不過中間有個反彈,直到半年後2008/05跌勢才正式一發不可收拾。所以要說這一次崩盤是2007/11開始,或是2008/05開始都可以,但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定義2007/11為這一次崩盤的起始點。於是近兩次崩盤的起始點為"2007/11"和"2011/06",請先記住這兩個日期,因為接下來我們都會拿它們和經濟指標的危機訊號比對。

 

台股巴菲特指標

大盤風險圖_巴菲特指標_1412

(圖表來源:Stock-AI網)

 

巴菲特指標現在算是廣為人知的指標,公式為:市值/GNP(or GDP),概略上來說就是總經的本益比。巴菲特本人認為133以上為高,但應用在台股上則眾說紛紜,有用150、有170、也有175,而我個人目前是用170當一個分水嶺。

 

從圖表中看到,從2007年後巴菲特指標第一次過170的時間點為2007/06,距離下次崩盤2007/11為5個月,時機點相當不錯,不會過早也不會過晚。巴菲特指標第二次過170的時間點為2010/12,離下次崩盤2011/06為6個月,也是不錯的時機。巴菲特指標第三次過170為2014/05,不過當時其它的經濟指標不像前兩次有危機訊號,如果只有巴菲特指標過高,一般來講這時候我還不會出清(實際上當時也是沒有)。但後來我又接觸了一些技術面,如果當時搭配季線下彎,是有機會避開接下來幅度不小的中期回檔。

 

「大盤處於相對高檔且為跌勢時,要超級保守。」-《股市大贏家Ⅱ:贏在修正不在預測》

 

台股市值/M1B

大盤風險圖_市值M1B_150130

 

這是總幹事黃國華發明的指標,主要用來看市場上的資金是否撐得住目前的大盤水位。因為股市的行情主要來自兩者-業績行情和資金行情,如果說巴菲特指標是檢視業績行情的話,"市值/M1B"這個指標就是用來檢視資金行情。

 

應用的方法是看"市值/M1B"是否大於2,並且維持在2之上一段時間。從圖表中看到,這個指標明顯發揮作用的是避開2011/06那次的崩盤,在之前的2009/12/31初始站上2,而後斷斷續續維持在2之上直到2011/07/22。在這段時間我們可以知道資金行情是薄弱的,並且保持警覺心。

 

美國領先指標

美國領先指標_150131  

(圖表來源:MoneyDJ)

 

看完了台股的兩個指標,接下來我們要連續看三個美國的經濟指標,而這三個指標也是總幹事黃國華近期巡禮過的指標,想看精闢的分析可以去他的部落格閱讀。

 

第一個是美國領先指標,本來呢,這個指標的折線圖我也是想從Stock-AI網中擷取,不過查了一下,他那邊並沒有領先指標的原數據資料。我寫信問的結果是這個數據來自美國的經濟諮商局,而這個名字看起來很公家機關的單位是個私人機構,如果想要完整數據必須要購買,所以只能等看看有沒有好心人要提供數據(意者請洽Stock-AI版主的e-mail:ginapec@msn.com)。不過還好,好心的MoneyDJ網有追蹤這個指標。

 

美國領先指標運用的方式,是看有沒有出現短期內大幅下跌,總幹事是認為一兩個月內出現15%以上跌幅就算是。從圖表中看到,從2007年後數據有兩次斷層,首先是2007/09出現了32.2%跌幅,離接下來的崩盤2007/11不到一個月,幾乎就是崩盤前的緊急預告。第二次出現斷層的是2011/06的數據,這次不是預告了,而是地震已經是正在進行式,不過還好才剛開始,這個指標還是讓我們可以緊急退場,不從容但卻是驚鴻一瞥的轉身。

 

下次如果看到美國領先指標又出現斷層,我的耳朵應該會自己出現警鈴的聲音。

 

 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密西根大學版本)

密西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_1501

(圖表來源:Stock-AI網)

 

接下來也是很重要且眾所皆知的消費者信心指數(終於回到Stock-AI網的漂亮圖表),大家都知道美國是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意思就是GDP數值最大。而這GDP的組成有7成左右都來自消費,精準一點的講法-來自消費東方的產品,達成東方生產西方消費的平衡。很奇怪的是,東方人為什麼這麼笨要負責生產,讓西方人負責消費,難道不能交換身分,變成東方消費西方生產嗎?當然不是這麼簡單,因為美國有給我們精美的美元和美元債券做交換,這可是要很辛苦的打開印鈔機、放入品質優良的紙張,再加上穩定的電源才能生產出來的。

 

回到消費者信心指數,這個指標依照總幹事的用法分水嶺為70。從圖表中我們發現不只要跌破70,還要持續往下探,才能當作一個比較明顯的危機訊號。從2007年後第一次跌破70是2008/03,剛好是崩盤開始幾個月後大盤反彈時,以當時的情況,各種經濟指標幾乎全面發出危機訊號,再加上最新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又跌破70,我想只要頭腦清楚的投資者,絕對是可以很漂亮的退場。唯一麻煩的是,我們的頭腦常常不清楚。

 

而後發生幾次消費者信心指數跌破70又馬上拉回的狀況,直到最後的2011/07跌破70,不過這時崩盤已經開始發生,要判斷是否會往下探還要再等到8月,資訊需求跟不上實際行情。不過搭配其他經濟指標的危機訊號,應該還是可以做一個綜合判斷。

 

CRB期貨價格指數

CRB_150223  

(圖表來源:Stock-AI網) 

 

一般我們會把經濟指標分成領先指標、同時指標和落後指標,前面的美國領先指標和消費者信心指數屬於領先指標,而CRB屬於落後指標。但千萬不要被"落後"這兩個字給騙了,它的重要性並不亞於領先指標。就像我們的人生是快樂痛苦交替循環著、愛恨交替循環著、最後是生死交替循環著。而總體經濟代表著整體人類的交易活動,所以也是極勝而衰、極衰而盛,不停的生滅循環。而落後指標在其中所代表的是-經濟在成長中所累積的反彈力量,當這股能量累積到極限時,就會把生死完全翻轉過來。

 

CRB指標依照總幹事的用法,一年內漲幅超過25%就要注意,若是50%以上則是明顯的危機訊號。從圖表中看到,2007年後第一次有25%以上漲幅的是2007/08~2008/06,漲幅54.6%,此時也是崩盤後大盤最後的迴光返照,搭配其他經濟指標的危機訊號,可更篤定的謝幕退場。第二次CRB有25%以上漲幅是2010/05~2011/04的48.9%,距離下次崩盤2011/06為2個月,不會過晚也不會過早,預警的相當即時。

  

-----

 

結論與心得

經濟指標並非萬能丹,也不是永久保值,現在能用的經濟指標過幾年說不定就會失真,投資者必須不斷的重複檢測並思考其中的邏輯和意義,才能作為一個長遠的判斷依據。

 

以目前的狀況,以上各經濟指標並未發出明顯危機訊號,頂多是快達到判斷危機的分水嶺,例如巴菲特指標2014/12數據是161.8,"市值/M1B"2015/01/30的數據是1.88,所以崩盤機率此時此刻在我來說並不高。但雖然不高卻不是為零,保守的投資人還是可以做適當的資金分配。至於資金水位要怎麼分配呢?雖然我自己一貫的做法是-不是1就是0,不是滿手就是空手,但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對別人我都是建議投入市場資金的水位,最好在個人能承受的範圍內,就算你全部失去這些資金都不會影響你的生活。這樣做最大的好處是我們的投資過程處於無壓力之下,如果操作受到強烈的壓迫與不安時,決策品質就會嚴重降低,無法放鬆享受投資的樂趣,最後結果就會呈現在帳面虧損上。

 

最後我要來推薦一本書-《經濟指標教你加減碼》,此書把各種經濟指標和循環理論講得很徹底,對於想研究經濟指標的投資者,這本書等於是聖經般的存在。長期追蹤本部落格的讀者也許會覺得奇怪,既然這本書這麼優秀,那為什麼我沒有作重點整理呢?那是因為這本書類似工具書,就是說整本書都是重點,這也是為什麼有很多好書,我卻很遺憾地無法推薦的原因(也許之後我再找其他方法作歸納)。此書看似不厚,但資訊密度非常高,讀者必須一邊看一邊思考,看到後面再回去對照前面,如此反覆推敲琢磨,才能內化成投資者自己的邏輯。

 

 

(以上分析純屬個人心得,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也不保證資料完全正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uoda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