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死亡迫切時,我們回首一生,也會納悶這一切是否只是一場夢。即使是現在,當你回顧去年的假期或昨天發生的戲劇性事件,也同樣會看見,它們和昨晚的夢什麼兩樣。

 

一個新世界

 

何謂小我

@ 一個虛幻的身分認同感。

@ 與外在形相的認同,形相主要指的是思想形相。

 

小我的運作模式

@ 「讓你自己對,而其他人錯」是小我的一個主要心智模式,也是一個無意識的重要形式;沒有比「我是對的」更能強化小我。

@ 小我覺得每件事情都是衝著它來的,情緒因此而起,甚至攻擊性都會出現。你是在防衛真理嗎?並不是,在任何情況下,真理都不需要防衛。 

@ 小我因他人的關注而成長茁壯,因為別人的關注畢竟是一種心靈能量。小我不知道所有能量的來源都在自己之內,所以它在外面尋求。小我所尋找的不是「臨在」那種無形關注,而是某種外在形式的關注,像認可、讚賞、仰慕或任何形式的注意,好讓人承認它的存在。

@ 一個害羞而害怕他人關注的人並不是沒有小我,而是有一個矛盾的小我:既需要又害怕他人的注意。他害怕的是關注會以不認同或批判的形式呈現,也就是說,不但不能增強小我,反而會貶低它。所以這個害羞的人對於關注的恐懼,就超過他對關注的需求。害羞通常伴隨著非常負面的自我認知,也就是認為自己不夠好。

@ 看起來非常自信,而且不斷追求優越感的小我,後面卻是無意識地對自卑的恐懼。相反地,在害羞、覺得自己不夠好的小我自卑情結背後,卻有著對優越感的強烈渴望。很多人因他們接觸到的情況和人物不同,而在自卑和優越感之間擺盪。

@ 有一種很常見的角色就是受害者,在這個角色中,小我尋求的關注就是同情或憐憫,或是他人對「我的」問題的興趣-「我和我的故事」。視自己為受害者,是眾多小我形式中的一個要素,這些小我形式包括埋怨他人、受到攻擊、遭受侵犯等等。

@ 小我不知道,你愈是把別人包容進來,事情會進行得愈加順利,而且各種事情會愈容易流向你。

@ 情緒的本身並不是不快樂,只有情緒再加上一個不快樂的故事,才會構成不快樂。

 

現今小我的瘋狂行徑

@ 目前為止,人類相殘之中最為嚴重的暴力不是罪犯或喪心病狂者造成的,而是正常、受人尊敬的公民為了服侍集體小我而做出來的。這麼說也不為過:在這個地球上,「正常」就等於瘋狂。

@ 當你被類似「戰爭」這種心態掌控時,你的認知能力不僅變得極端歧視,而且會被扭曲。換句話說,你只會看見你想看的,然後以錯誤的方式闡釋。你應該可以想像得到,從這種妄想式的思想體系所衍生的行動,會是什麼樣子。你也可以不去想像,只要看看今晚的電視新聞就知道了。

@ 對於名氣的過度荒謬推崇,只是小我在這個世界眾多瘋狂表現之一。有些名人犯了同樣的錯誤,而與集體幻相產生認同,這個幻相也就是人們和媒體為這些名人創造的形象,而他們也真的開始覺得自命不凡、高人一等。結果,他們與自己及他人的距離愈來愈遙遠,愈來愈不快樂,愈來愈依賴持續不墜的知名度。

 

如何脫離對小我的認同

@ 你是否能放棄尋找一個概念上的定義以獲得自我感呢?你是否能夠停止用思考來取得身分認同呢?當你能夠放下你應該或需要知道你是誰的信念時,那份困惑會如何呢?頃刻間它消失了。當你全然地接受「你不知道」這個事實,你實際上是進入了一個平安清明的狀態,這個狀態是比思考更接近你真正是誰。經由思考來定義你自己,其實是限制了自己。

@ 對他人內在的小我不予反應,是讓你超越自身小我,同時化解人類集體小我功能失調的方法之一。

@ 小我說:「我不應該受苦」這個思想會讓你更加受苦。它是對事實的扭曲,始終是自我矛盾的。事實上,你必須對受苦說:「是的!」然後才能超越它。

@ 一旦你決定要與當下時刻為友,就得決定是否要採行第一步:和善地與當下相處,無論它以何種偽裝出現,你都歡迎它,而你很快就會看到這樣做的效果。生命變得友善:人們很樂意幫助你,各種狀況都變成得心應手。只要一個決定就可以轉變整個實像。但是,這個決定需要不斷重複去做,直到變成一種很自然的生活方式為止。

@ 覺知你的呼吸,可以把注意力從思想上移開,並且創造空間。它是創造意識的一種方法。雖然整個意識早就以未顯化的狀態存在了,我們在這裡就是把意識帶進目前這個向度當中。

 

何謂開悟

@ 靈性的領悟就是清楚地看見:我所感知、經驗、想到、感覺到的,最終都不是我,我無法在這些稍縱即逝的東西當中尋找到自己。佛陀應該是人類當中第一個看清楚這個事實的,因此「無我」就成了他教誨的中心思想之一。而當耶穌說,「否認你自己」,他的意思是:去除自我的幻相。如果這個自我-小我-是真正的我,那麼否定它就是一件很荒謬的事。

@ 所有發生的事情、所有生命的展現的形式,都如朝露般短暫,它們都是稍縱即逝的。事物、身體、小我、事件、狀況、思想、情緒、慾望、野心、戲劇性事件.....它們翩然來臨,而且偽裝成極為重要的樣子,在你還沒回過神來之前,它們早已消逝無蹤,消融在它們源起的「空無」之中。

@ 當死亡迫切時,我們回首一生,也會納悶這一切是否只是一場夢。即使是現在,當你回顧去年的假期或昨天發生的戲劇性事件,也同樣會看見,它們和昨晚的夢什麼兩樣。

@ 不抗拒、不評斷、不執著,就是真正自由和開悟生活的三個面相。

 

-----

 

心得

這本是托勒繼《當下的力量》後出的第二本靈性書籍,中間雖然有陸續出了幾本書,不過主要還是以《當下的力量》和這本《一個新世界》為主。

 

在本書一開始推薦序講到了托勒開悟的經驗,雖然在《當下的力量》中也有這一段,但不管看了幾次,我還是一樣瞠目結舌而無法言喻。托勒的開悟經驗是在一個晚上,由累積已久的焦慮和憂鬱使自我陷入極度痛苦中,精神被逼到崩潰的邊緣。而當他覺得人生已經無法再往前多踏一步時,突然靈光一閃,覺知從思想中拉開了一點距離,接著不省人事被吸入一個黑洞中。隔天醒來時,眼前的所有事物彷彿第一次看到般驚奇,充滿著無限生機與慈愛光彩。

 

「想好好活著的最大秘訣就是『死前先死過』,因為這樣你會發現死亡不曾存在。」-《當下的力量》

 

雖然有不少人都有極度焦慮痛苦的經驗,但能把握住如此契機的人少之又少,當然也是托勒具備了不可思議的因緣,才能在不需要循序修行的方式下猛然覺醒,這種開悟類似禪宗的悟道方式-不假次第、直指心性。最近突然有種領悟,這個瞬間開悟的重點就是《當下的力量》中的那句話-「死前先死過」。我想托勒在那個晚上的黑洞中就已經死了一遍,當然死的不是肉身,而是小我-對思想的認同。小我死了,對思想的認同消失了,能量回流到覺知上面,也就突然跳脫了人生夢境,回到真實的當下。

 

其實在《當下的力量》托勒就把他想講述的真理說得差不多了,腦袋中的聲音、小我、觀呼吸、觀念頭、臨在(回到當下),這些在都是本書再度提到的,雖然內容相似,但我想兩書在定位上還是有些差距。在寫完《當下的力量》後,托勒在全世界四處授課、演講,並觀察到許多人類的瘋狂行為,然後醞釀出了這本《一個新世界》。如果說《當下的力量》是要告訴我們"人生就是一場夢境"和"如何脫離夢境"的話,那《一個新世界》就是在這兩個重點上,加上"夢境的情節解析"。所以既然我當初極力推薦《當下的力量》,當然這本當然也同樣的推崇,只要能不帶批判放鬆的閱讀,就是一個通往心靈轉化的契機。

延伸閱讀:
《當下的力量》- 重點整理與心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uoda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