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報酬率:21.3%

 

報酬率

2018年依然是維持全年100%持股水位的一年,整體報酬率為21.3%。很神奇的是,我在2017年回顧中說2017年和2014年很像,結果2018年和2015年竟然也很像!2015年和2018年股市同樣大幅的回檔,雖然2018年指數回檔程度看似沒有2015年這麼大,但是從上櫃跌幅和創新低家數來看,2018年的衝擊其實有過之而無不及。

 


以個人來說,2018年的回檔高達65.8%,整體受到的衝擊是操作生涯中最大的,超越了2015年的40%。在年中報酬率來到56.4%時,我還有將近半年的時候,我又出現和2015年中時一樣的想法-"今年報酬率應該可以破紀錄",但半年過去後,卻只交出21.3%這種對我來說不及格的成績。我對目前這個系統的評估是平均每年50%以上,不過從2013年操作以來6年只有第1年(2013年)有達成,其中有2年達40%(2014年、2017年),1年達30%(2015年),1年達20%(2018年),1年達0%(2016年)。翻開2018的個股回顧,17家中只有3家是正報酬,這樣一年下來整體可以正報酬有點違反常理,其實只有一個原因-我在2017年找到了牧德。牧德最後結算報酬率為456.1%,以買進比重22.6%來算,帶給整體103.7%的報酬率貢獻,扣除算在2017年的38.6%,為2018年的整體報酬率貢獻了65.1%。因為有了牧德這家S級股票,或者說S級中的S級股票,讓我即使其他4家虧損不斷,並且還遭受大盤大幅度的回檔,還是能整年維持正報酬,要找到下家牧德也不是那麼容易了。

 

系統進化1-強勢型成長股

之前我的操作系統是無法避開大幅回檔的,但換個角度來說,這個系統能在兩次這麼大的幅衝擊下依舊保持獲利,也證明了這個系統的可靠程度。不過呢,儘管這個系統已經如此可靠,在2018年過後,我還是對這個系統做了兩個調整,這兩個調整雖然沒有動到核心-"比較原則"、"滿持股資金平均分散5家",卻也是相當不小的變動。尤其在操作者本身是這麼頑固、執著,像頭牛一樣不知變通傻傻往前闖的情況下(很明顯只有一種星座會這樣),這樣的變動實屬前所罕見。其中一個變動就是我把"衝刺型成長股"換成了"強勢型成長股","衝刺型成長股"當初的構想是想在"穩定型成長股"外多一層護網,把"穩定型成長股"漏掉或沒能選到的成長股挑選進來,挑選過去較不穩定但近期爆發性成長的股票。不過從2013年運作到現在,"衝刺型成長股"始終沒能提供正面的績效,就好像我長期投資金養一個研究發展部門,出來的成果一直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於是我開始改組這個部門,剔除複雜的選股方式,改以營收和股價創新高簡單明瞭的組成方式來選股,"強勢型成長股"于焉而生-

 

選股條件:
營收創近 1 年新高
最新股價 > 近2 個月月均價

 

在2018年11月營收出來開始運用這個方式來選股,理論上應該會比舊有的"衝刺型成長股"效果更好,不過能不能實際提升整體報酬率,也要運作個1~2年才能清楚。

 

系統進化2-大盤MACD

除了"強勢型成長股",另一個更重要的變動就是我加入大盤MACD來應用在整體進出的策略上,目的就是在大幅回檔時能及時出場和及時進場。原本的整體持股策略是只要經濟指標沒有發出危險訊號,個人就是100%持股,若是多項重要經濟指標出現危險訊號,就是0%持股,而目的是要避開2008年這樣的崩盤。不是100%就是0%,簡單俐落、純粹有力量,從2013年到2018年都沒有出現要讓我出清的條件,所以我一直維持100%持股。其中在經歷2015年殺盤的時候,我曾經思考過有沒有其他方法面對大幅度回檔,不過由於當年還是有33%的報酬率,加上我覺得這麼大的回檔應該很難再遇到,所以沒有深入去思考。不過2018年這次又遇到大幅度回檔,衝擊性還更強,我重新把當年的想法拿出來琢磨,試圖摸索出一套完整策略。於是經過2015年到2018年的沉澱省思後,這個針對大幅度回檔的策略終於完善,就是大盤MACD。

 

在2015年當時我只研究了用月線MACD來出場,經過回測的確有可行性,不過進場卻沒有辦法,而如果這個策略只有出場條件沒有進場條件是沒有用的,對我來說還不如保持滿持股通過股市回檔。在股市中有一句話這樣說-"用什麼條件進場,就要用什麼條件出場",2015年的我執著於信念,進出場都看月線或者都看周線,所以怎麼看怎麼回測都找不到可行的方式。直到2018年遇到了第二次衝擊,我才突然靈光一閃,何不出場看月線,進場看周線。我來說明一下這個原理,通常大盤開始落下時是如雪球般越滾越大,所以月線MACD可以判斷大盤趨勢的轉向,但下殺到低點時卻不一樣,通常是恐懼一瞬間釋放完然後拉起來,用用月線MACD判斷進場會來不及,而周線MACD雖然無法判斷趨勢,但是當回檔發生時就可以來抓恐懼釋放完的那一瞬間。兩者搭配之下,應用於整體進出的"大盤MACD"策略于焉而生-

 

出場點:大盤月線MACD-OSC由正轉負(如果接近零時周線MACD-OSC出現背離或強力轉空訊號先行出清)

 

進場點:大盤周線MACD-OSC連續2周上升(通常低於-150)

 

(圖片來源:https://stock.cnyes.com/market/TSE:TSE01:INDEX)

 

從大盤月線可以看出,MACD-OSC出現由正轉負的訊號很少,下次再遇到預計是2~3年之後了,到時就可以檢測這個策略是否真的有效,或者說個人加強後的系統是否更能在風雨中屹立不搖。這邊有個很有趣的假設,假如我在2018年5月之前就發展出這個策略,那對我的股票操作生涯是好事還是壞事呢?以回測來看,如果2018年就套用這個策略,那今年的報酬率大約會落在70~80%,比起現在的21.3%整整多出了50%以上,純粹以數字來看無疑是正面效益。不過呢,事情總是有很多面的看法,今年以報酬率的數字來說是不及格,但以更寬廣的角度來看我又更加成長了。經歷過2018年的狂風暴雨,我對金錢的執著又更釋放一些,緊握的雙手又更鬆開一些。當然在暴風雨中我還是會恐懼悔恨,只是我更知道如何和恐懼悔恨和平共處,或進一步地說,知道如何享受恐懼悔恨。所以有時候損失一些報酬率來換得個人的成長,其實是更加明智的做法-

 

"生活不是在等待暴風雨過去,而是要學會在雨中跳舞。"

 

豁達人生選股機

一直感激著生命不斷帶給我意想不到的禮物,而2018年生命在我還沒覺察到時,又將另一份創作帶到我眼前。在本部落格總是不斷說明著個人系統的核心觀念-"比較原則",但我內心深處其實有點心虛,因為即使一個人能搞懂何謂"比較原則",心態上也能做到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但上市櫃公司多達1600多家,要做到比較原則花費的時間實在嚇人。這點也就是為什麼通常只有全職投資能夠成功,如果沒有輔助程式來做初步的篩選,一個人很難應付這麼龐大的資料,或者說在這麼龐大的資料面前還保持頭腦清楚。而我很幸運的在大學時念的是資訊工程系,能夠為自己打造一個程式,雖然花了我將近1年的時間,不過終究是完成了第一代。隨著時間過去,這個程式也越來越趨向完整,我為它命名為-"Huodalife"。

 

不知道大家沒有看過英雄電影"鋼鐵人",我一直覺得我很像片中的男主角,鋼鐵人不像美國隊長、浩克、索爾,他們本身就具有強大的力量,鋼鐵人的力量依附在他的鋼鐵衣上,如果沒有鋼鐵衣他什麼都不是。而我跟鋼鐵人一樣,我的投資能力必須有個附加條件,就是"Huodalife"這個程式。鋼鐵人沒有鋼鐵衣只是個平民百姓,我沒有這個程式也只是股市中的一般散戶,過去我也在想是否要分享出"Huodalife"程式,問題在我一直想不出適合的分享形式。2018年在因緣際會下我遇到了一位對投資有興趣的工程師,這位朋友和我一樣在人生技能同時發展了程式和股票,不過不一樣的是,我是會寫程式的投資者,而他是會投資的工程師。我的專職是投資,寫程式只是附加能力,而他剛好相反,專職是寫程式,投資是附加能力,兩個人剛好有個互補。他的來到讓"Huodalife"這個程式轉換成線上版有了可能性,在我們兩個人多次的討論和分工合作之下,2018年12月6號"豁達人生選股機"于焉而生-

 

http://huodalife.pixnet.net/blog/post/466534769

 

後記

回頭看2017年的回顧,我似乎寫得太過黑暗,讓很多人為我擔心,但這邊我要說,其實沒這麼嚴重,痛苦和煩惱雖然看似很恐怖,但終究是成長所必須經過的歷練,它們是讓人覺醒的強大動能。2017年的回顧忘了提到,4月時我走上了一趟16天的無目的旅行,一趟自我探詢之旅。一個人走在山中,走在海邊,走在不知名的村落中。而2018年雖然沒有長時間的旅行,不過也是常常讓自己沉浸在大自然之中,透過接觸大自然的能量來自我沉澱。寫到這邊,突然有點熱淚盈眶,感覺生命總是無條件的支持著我,無條件的愛著我,讓我在不知不覺中已然成長,更加豁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uoda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