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進

初始買進時間:2015/11/03

初始買進價格:27.45

平均買進價格:28.3

買進部位比重:17.8%

買進原因:營收趨勢成長、股價走勢有打底,以不穩定但具爆發力的盈餘成長順勢操作。

賣出

最後出清時間:2015/12/10

平均賣出價格:18

平均報酬率:-36.7%

賣出原因:比較原則轉換到更有把握的標的(5443均豪);最新營收年增率為個位數;營收年增率連續2個月下滑。


-----


心得:

上一個回顧破了持股最久的紀錄,這一個回顧馬上破另一個紀錄-報酬率虧損最多的紀錄.....每當這種時候我總是會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還會不會買這家?


答案是-還是會,所以就虧得比較心安理得。


有的人會覺得應該設個停損,那不就可以少虧很多,但是在我的系統裡面是沒有報酬上的停損停利的,因為我總認為市場未來的走向和我的成本並沒有關係,不會因為我賺很多股價就不會再漲,也不會因為我賠很多股價就繼續跌,所以用自己的成本來當作出場標準在我看來是很荒謬的事情。但奇怪的是,幾乎每本股票投資書都說停損是非常必要的事情,甚至認為不停損的策略像在玩命一樣,而他們的觀點看起來也很正確。我在常常在想一樣是成功的投資者,為什麼我的觀點和其他人有這麼大的差異呢?


在這次擎亞的操作上面我似乎理出一點頭緒,原因還是出於系統上。在我的系統中,選股是絕對至上的,我把所有的能量放在選股上面,幾乎不在乎大盤漲跌,也不在乎股價短期走勢,我要的是整個市場中我最有把握的5~6家,記住,是"整個市場"。選股過程非常的系統化,經過三層的比較再比較,只要決定要買後我也一定會買到一個部位,不測水溫、不試單。那為什麼不能加入停損停利呢?因為每個人的精力、能量是有限的,加入停損停利會讓我分心,進而導致選股品質下降。而其他的成功投資者對自己選股並不那麼有自信,所以必須用停損停利來保護,挑到後也只先下部分單試看看,如果後續發展良好再放大在部位。當然這沒有對錯,只是選擇方式不同,我選擇了一個最適合我的方式,把時間成本發揮最大效益、不太需要盯盤的系統。


另外對我而言所謂的賣出並不是賣出,只是標的換了一個名字、換了一個號碼,但錢還是一樣的,就像一個人換了身分一樣,但人還是不變。所以對我來說幾乎沒有要不要賣出的問題,而是要不要轉換的問題,只要有另一個更好的身分我就會轉換,不管原來的身分是功成名就或者是身敗名裂。由於這個觀念上絕對性的差異,我思考的不是"賺夠多要不要跑了?"、"賠很多要不要認賠?",而總是在"這個時間點有沒有更好的標的可以轉換?"。影響這個答案除了每個月的營收和每季的季報之外,隨著每家股價隨時的上升下降也會調整,例如有標的突破盤整區間讓我覺得勝率增加,就可能把手上最不看好的轉換過去。或者手上的持股大漲後讓我覺得反應程度已經差不多,降低了我對它未來勝率的看法,進而轉換到相對高勝率的標的上。當然也不可能每次的標的、每次的選擇結果都是好的,只要整體勝率是高的,或者一直大賺小賠,長期下來系統自然會給我滿意的回饋。而這有個很大的前提,就是即使在最惡劣的環境下(例如今年7、8月的系統性風險和這次標的的大幅虧損),我還是必須堅決信任我的系統,這個信任程度足以撼動整個年度的報酬率。


延伸閱讀:

近期盈餘趨勢轉強_擎亞(8096,~2015年9月)



(以上分析純屬個人心得,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也不保證資料完全正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uoda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