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顯,同一群人先是摧毀了這個世界,然後從政府那裡獲得救助走出困境,現在又能掙上百萬的年薪了,於是又來討論如何修復這個世界,並沒有太多人看出這有多麼諷刺。全球金融危機的悲劇在於它並沒有清除舊秩序。

 

謝國忠2014經濟預言:操弄熱錢的下場即將引爆  

 

失焦又失效的經濟刺激

        全球化進程在IT技術革命的推動下,嚴重降低了需求管理的有效性。除了煮咖啡、做飯或剪頭髮這樣的工作,現在跨國公司可以把任何工作任意分布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供應方已經變成了面向整個全球經濟。因此,當一個國家通過刺激政策來擴大其需求時,本土供應方只會有微弱反饋,從而使得政府的刺激措施幾乎沒有任何效果。這正是美國大規模的刺激計畫沒有提高本國的就業率,反而在新興市場創造了一個大泡沫的原因。

        在當今的全球經濟裡,一個國家改善經濟的方法應當是提高競爭力而不是管理需求。競爭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住宅、醫療衛生和教育。貨幣刺激飲鴆止渴,只會助長像居住、醫療和教育這類不可交易的領域內的通膨。

.....

        打著刺激景氣和創造就業機會的旗號,現金宏觀的政策,編造出一套說詞,藉由所謂的「財富效應」要點點滴滴影響到失業人士,但是實際上只是利用資產通膨圖利少數人。而不幸的是,真正掉到底部的麵包屑是少之又少。

.....

        到底要採經濟刺激或是緊縮的辯論,其實都是失焦的,兩者都無助於最需要得到幫助的人。如果各國央行真的想透過貨幣政策來幫助人,他們應該印鈔以外,還要公平分配。如果要貨幣政策奏效,發送給人們應該是最有效率的。

        通過資產市場挹注廉價資金,只對於有能力借貸的人有益處。這樣的泡沫循環,讓財富越來越集中在那些用債務去賭一把的人,也許這就是它的目的。央行與借錢來賭博的人站得太靠近了,只要去查一查那些炫人耳目的金融行話就知道了。

 

通膨背後的醜陋真相

        如今全球的實際利率可能為負2%,每人平均收入增長率為1%,兩者相差3%。這意味著財富從存款方再分配到貸款方手中,資金規模每年超過2兆美元,每天超過550萬美元。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合法搶劫。但是各大央行總裁總是用晦澀的學術術語來掩飾真相。所有這些都是包裝策略,無論如何,這都是搶劫。

.....

        很明顯,同一群人先是摧毀了這個世界,然後從政府那裡獲得救助走出困境,現在又能掙上百萬的年薪了,於是又來討論如何修復這個世界,並沒有太多人看出這有多麼諷刺。全球金融危機的悲劇在於它並沒有清除舊秩序。

        在經濟繁榮期間,那些善於逢迎權貴的人往往能左右逢源。二十年的經濟繁榮過後,現在的領導人都是在繁榮中長大,靠縮手縮腳,管中窺豹謀生。因此,全球危機將會持續多年,直到新一代通過競爭成長起來的領導人上台才能結束。

.....

        泡沫真的就只是一個再分配的遊戲。錢變得越來越薄,通膨是不可避免的。儘管報告上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還不算高,但是去檢查一下教育、醫療和居住等項目,最大的開支項目不在消費者物價指數的籃子裡,而且正迅速地膨脹。可憐的小人物是受通膨影響最慘的人,因為是用他們的痛苦,來補貼那些用便宜貸款去賭資產泡沫的人。

 

金融怪獸

        在2008金融危機之後,由於倒閉的銀行被倖存者兼併,銀行的規模越來越大。最近摩根大通和巴克萊的醜聞再一次顯示「大而不能倒」的危害。我從來不相信全能銀行這種模式。投資銀行是高風險行業,如果和商業銀行混合,就不可能避免後者被拖入高風險活動中。因此美國頒布了【1933銀行法】(Glass-Steagall Act),在1929年市場崩盤後將兩種類型的銀行業務劃分開來。十年後廢除此法案實為大錯,應對今日危機的正確作法是恢復這項法案。

        解決方案顯而易見,實施起來卻分外困難。全球金融規模如此龐大,富有而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會力保現狀,因此金融危機後醜聞仍會層出不窮。銀行如果不拆分,危機就不會真正結束。

 

礦產泡沫

        採礦業在整個歷史上一直就是「繁榮-崩盤」循環的行業,原因就是礦業資產開發週期過程長,在需求推高礦產品價格之後,供給要過一段時間才能夠做出反應。因此,在需求旺盛的最初階段,價格可能會飆到很高。引人矚目的高額利潤吸引各路人馬投機於新的礦業,在隨後幾年裡大幅增加供應能力。在需求熱潮冷卻之後,價格就會下降,而供給仍將繼續快速增加,這會讓整個行業陷入蕭條,給融資人帶來嚴重後果。

.....

        在今後5年內,鐵礦石的供給量已經超過了中國目前的所有進口總額,價格戰很可能會爆發,有色金屬價格也將面臨嚴峻下跌。雖然供給量不像鐵礦石那樣超出需求,價格跌落的預期也不如鐵礦石明顯,但是其價格依然會由於今後的需求減少而受到影響。以銅礦石舉例,其價格即使比現在下降30%也毫不意外。

 

過度投資的澳洲

        澳洲的經濟泡沫很可能是建立在中國過度投資泡沫之上的,後者的破滅或早或晚都將帶來前者的破滅。澳洲的礦業投資者都強烈相信,中國不久就會推出2008年那樣的經濟刺激計畫,因此鐵礦石的價格近來反彈40%。抄底者此時進入,就是賭中國在「十八大」前後會推出經濟刺激計畫,但是他們很可能會失望。上一輪經濟刺激造成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如果再實施一輪經濟刺激,將會是個徹底的錯誤,同時也會導致嚴重通膨以及貨幣貶值。我不認為中國將會推出新一輪經濟刺激計畫。

 

日本的競爭力問題

        日本的主要問題是競爭力的下降,而不是需求疲軟。日本沒有失業的問題,亦即沒有多的產能,這不是長期通縮所能夠造成的。日本名義GDP在1994年亞洲金融危機至2012年間下滑了4%,所有這些下滑都可以由1997至1999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的調整來解釋,日本名義GDP在兩個時期下滑了48.8兆日圓,相當於1994年GDP的9.8%。一些企業在危機期間倒閉或者搬到成本更低的國家,沒有新企業出現而取代之。這是競爭力的問題,而通縮只是個副產品,它只是日本產業競爭力減低的症狀。

 

僵化的歐洲制度

        歐洲勞動力市場深陷惡性循環。企業不願意聘用人員,因為讓任何人走路的成本太高。由此造成高失業率,增加員工的不安全感,從而驅使員工去支持立法加強工作保障,但是卻讓雇主更沒有意願僱用人。

 

希臘的龐式債券

        希臘似乎命中注定,無法還清哪一筆積欠海外債權人的債。分析師和決策者,常常將希臘的這場戲,鎖住在它是否會繼續留在歐元區,還是脫離歐元區上面,但是這並非問題的癥結。如果它離開,也許反而能夠讓歐元繼續存在,甚至還可能因為積弱成員的離開而變得更加強勢。真正的問題在於,希臘和希臘人民是否自認應該會國債負責。不過看樣子,希臘是不打算還清債務,希臘和馬多夫之間的差別不大。

 

德國的優勢與取捨

        德國被譽為歐洲的典範,遊客們卻可能會有不同的印象。德國看起來比義大利更蕭條,德國工資很低,很多工廠城鎮都很不景氣,德國的成功只體現在貿易盈餘和企業盈利上,而不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不是貶低德國模式,這種模式意味著民眾為國家做奉獻,接受低工資,減少社會福利,將國家資源轉向汽車這樣的成功行業。作為回報,居住和教育價廉質優。德國成功保持了充滿活力的工業部門。

 

中國逆轉中的人口趨勢與房地產

        在過去10年中,中國的經濟成長背後有兩大推力。一個是有利的人口統計學趨勢,降低了中國的依賴人口比例,達到歷史新低。中國的戰後嬰兒潮是出生在1950年到1975年之間,而過去30年所實施的「一胎化政策」,更增強了自然的人口發展趨勢,使得今日的依賴人口比例異常偏低。此外,中國婦女勞動參與率與男性相似,部分原因來自於家庭所得偏低。不過這股力量也在改變中,從現在開始,依賴人口比率有可能上升。以前的人口趨勢,如虎添翼帶來的順風的助力,現在卻正轉為反像逆勢的局面。

.....

        緊縮的感覺,其實是巨大的房地產泡沫破滅的結果。大部分的政府官員和開發商把市場低迷的結果,歸咎於政府的政策。但是絕大部分的房地產開發是在沒有銷售限制的三線城市,不過那裡的銷售卻崩盤了,過度開發是主因。這些城市的人口成長有限,但是卻興建成兩倍甚至三倍的大小,如此一來市場怎麼能不崩盤呢?中國至少有五千萬間房子正在興建中,但是房屋的庫存量可能有兩千萬。盲目的過度開發背後,其實是因為地方政府把房屋當作提款機在使用了。

 

-----

 

心得:

本書的論調有點類似宋鴻兵的貨幣戰爭,不過卻沒有像貨幣戰爭塞滿了一堆史料,而是著重在講解目前世界經濟的重點,讀起來負擔小很多。書中點出刺激政策的盲點,校用是越來越小,副作用卻是越來越大,於是短視近利的政府、官商勾結的手段、既得利益的團體、不顧環境的開發、追逐鈔票的貪婪、持續擴大的貧富,這些拼圖組合起來,就是現今社會美麗的一幅畫。

 

 

(以上分析純屬個人投資心得,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也不保證資料完全正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uoda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